文化中国行|78岁中国工美大师殷秀云:期待1700余年的雕漆技艺在重庆生根
“在重庆解放碑,我感受到浓浓的年味,我尤其高兴的是,现场来了这么多对雕漆感兴趣的市民,这说明咱们重庆人民对于非遗文化的尊重和喜爱。”1月17日,“如漆而遇·雕漆艺术珍品展”现场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在接受新重庆-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说。
▲展览现场,殷秀云表示期待雕漆在重庆生根。记者 赵欣 摄
作为“非遗贺新春 赶个年味集”活动重磅单元,这场雕漆珍品展的盛况令78岁的殷秀云颇为感慨:“雕漆来自北京,却在热闹的重庆市中心办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展览,不瞒您说,哪怕在北京,雕漆技艺可能都从没在一个展厅里有这么多精品集中亮相。重庆这座城市对文化的包容性很强,我期待雕漆未来能在重庆生根。”
1700多年历史的“活化石”
新重庆-重庆日报:雕漆来自北京,对于重庆市民来说比较陌生,您能介绍一下这项非遗吗?
殷秀云:雕漆又被称为剔红,是一种以大漆为原料,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,再进行加工雕刻的传统手工艺品,与景泰蓝、象牙雕刻、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“四大名旦”,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。
在中国古代,雕漆属于宫廷艺术,古代帝王非常喜爱,有史料表明,它在三国时期就有了,距今1700多年历史。从它本身的艺术特性来说就非常特殊。因为,其他任何一种雕刻都是在天然物质上直接雕刻,而雕漆则不是,雕漆属于一种软雕,你看从树上割下来的漆,本来是液体吧,雕漆匠人能把液体的漆变成固体之后雕刻。
▲雕漆艺术珍品展展品。记者 张春晓 摄/视觉重庆
雕漆这种软雕技艺,经过一代代匠人保留到今天,我认为它像“活化石”,凝结了1700多年的文化记忆。它使用的原料大漆历史就更悠久了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,作为大自然的馈赠,大漆品质非常优秀。至今,漆器还在我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古语云:“滴漆入土,千年不腐。”说的就是漆器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雕漆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工艺品。1700多年来,雕漆在中华传统艺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我们作为这个行业的传承人,还有很多事情要做。我已经入行60多年了,还在带徒弟,希望他们能够传承下来,因为这是非常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希望重庆成为雕漆传承基地
新重庆-重庆日报:这次在重庆举办雕漆珍品展,您不辞辛苦专程赶来助阵,初衷是什么?
殷秀云:作为国家级传承人,为雕漆的传承发展出力是我应尽的责任,这场展览颇具规模,甚至在北京都未曾有过,我特别期待它不但能在重庆盛大展出,而且能在这里落地生根。我一直认为,包括雕漆在内的各项非遗,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,它虽然来自某个地方,但是又不仅仅只属于某一个地方。它们,是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文化宝藏。
我上一次来重庆已经是52年前了,1973年,我到大足时刻写过生,如今的重庆,已经成为一座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大都市,我相信它有条件成为北京之外的又一个雕漆传承基地,重庆的雕漆传承工作已经有三四年了,我有两个徒弟在这边。当然,雕漆要想掌握好,不是几年时间就够的,需要持久地去琢磨、研究、实践。我听说重庆雕漆技艺已经成为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是好事,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,雕漆就能真正在重庆生根。
▲雕漆艺术珍品展展品。记者 张春晓 摄/视觉重庆
新重庆-重庆日报:对于普通观众来说,应该如何欣赏一件雕漆作品?
殷秀云:雕漆制品造型古朴、纹饰考究、色泽光润、形态典雅,从审美角度来看,主要是欣赏器物表面的浮雕和锦纹。许多雕塑作品的浮雕都可以做到栩栩如生,但锦纹是雕漆独特的雕刻风格,比如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,通常刻三种锦纹,以表示天、水、地不同的空间,天锦用曲折回转的单线表示,水锦用波纹组成,地锦用方格或斜方格内饰多瓣形小花表示,似繁花遍地。三种基础锦纹可以变化出一百来种不同花样,变化万千,精细之极,这是最大的特点,任何一种雕刻里边都没有,而且雕漆是自然的、环保的,防酸防碱防腐防潮。
52年前在大足留下难忘经历
新重庆-重庆日报:您曾在大足石刻写生?那是一段怎样的经历?
殷秀云:大足石刻的经历让我非常难忘。那是1973年,我才从美术学校毕业分配到工艺厂上班不久,厂里创作新产品的时候,我们经常到各地写生,比如云冈石窟、敦煌莫高窟,等等。
我那时刚参加工作,对于出差写生搜集资料非常热衷,我们当时一共三个同事来大足,另外两位同事呢就是泛泛地看看就算了那种,但我觉得当时去一趟大足太不容易了,一定要尽量多地把我所看到的形象记录下来,所以我特意多呆了一天。记得接待我们的大足文化馆工作人员还很有感触地说,陆续接待过很多前来写生的女同志,在美术行业里面的人当中,我可能是唯一一个沉下心来在这儿画的。
我尤其非常感动的是,当时大足有个石窟洞,还没有开放给游客参观,工作人员为了支持大老远赶来的我,特别开了“绿灯”,他们把我锁在洞里让我画画,还给我准备了一张凳子、一暖瓶热水,我在洞里整整画了一天。记得那天一早,我吃了早点就进洞了,因为很专注,体力消耗很大,下午出来的时候腿都软了,还一下子跪在了地上,工作人员都说特别佩服我。
新重庆-重庆日报:您这段经历跟敦煌莫高窟的早期文博工作者倒有些相似?
殷秀云:这样说来,好像是的,我去大足石刻的时候是50多年前了,待了总共一天半,我在北山和小佛湾大概完成了40张左右速写,飞快地画,就是想尽可能保留下那些造像的样子。现在看到那些手稿,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。
除了大足,我年轻时还去了很多地方写生,比如山西的晋祠、华严寺、云冈石窟等等,留存到今天,真的是非常珍贵的原始资料。这些资料对我后来的创作启发太大了,比如,我曾给中国台湾高雄的清凉山妙崇寺设计景泰蓝壁画,将近600平方米壁画设计,最大的宽17米多,高4米多,有的柱子高12米,这些设计的功底,都来自包括大足石刻在内的早期速写经历。
新重庆-重庆日报:您从事雕漆已经60多年了,雕漆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?
殷秀云:艺术可以滋养人生,雕漆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人生滋养,几十年来,我只要开始干活儿,就能很快沉浸其中,于是任何烦恼、不愉快的事情都没有了。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,但戴上老花镜,我还能继续雕刻,我也愿意继续干下去。
老实讲,我一开始也不愿意进入雕漆行当,我想做象牙雕刻。我从小喜欢画画,在电影上看到了象牙雕刻很喜欢,正好美术学校招生,就进去了,毕业时分配到厂里,我们厂子象牙、玉器、雕漆、景泰蓝等都要做,我被安排做雕漆和景泰蓝,起初不情愿,慢慢接触多了,对雕漆的感情也越来越深。俗话说,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,我想我这辈子跟雕漆也是结下了不解之缘,能够传承这项1700多年的技艺,是我今生的幸运。
